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被打,要不要教他打回去?

小土 小土大橙子 2022-03-28




小土叨叨:618终于结束了,回归正常生活,今天想跟大家讨论的问题,是很经常被问起的。那天就收到一个这样的评论👇



用关键词搜出很多这类的新闻:



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,可以肯定的说,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。



01

没有简单的答案


有预感,今天评论区讨论可能会比较激烈,也许这会是个系列文。

我觉这个问题,只思考“要”、“不要” 没有实际意义, 反而丧失了学习的契机。


为什么这样说呢?

因为“孩子被打” 这个简单描述,细分来看,有非常多不同场景。

管理学里有5W1H的说法,


Why(为什么?) 

What(是什么?)

Where(在哪儿?)

Who(谁?)

When(什么时候?)

How(如何?)


这件事情的分析,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,


为什么发生打人?什么原因触发了打人?

在哪里发生的?

被谁打?自己孩子多大?对方孩子多大?

什么时间?刚开始玩的时候?玩了很久之后?
怎么打的?打的程度?打的频率?



上面的分析还没有列全,都已经有 3×2×3×2×2×2=144 种情况了! 


所以,比答案更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看待和分析事情,如何思考,如何从长期影响而不是应急角度去思考合适的做法。从原理了解问题背后的处理逻辑,才能更好的应对。



02

预防永远更重要


以事情发生的几要素来说,


比如,在哪里? 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,冲突发生率最高的往往是游乐场。为什么游乐场高发呢?


1 环境相对狭小

(孩子带出门比在家里好带一个意思,在开放的公园里,冲突发生率就明显更低,场地开阔会好很多)

2 资源紧张

(比较容易出现“侵占领地”“玩具争抢”等情况,游乐场人少的时候,冲突概率也会低)

3 缺乏权威维持秩序

(同样是相对狭小的室内空间,教室里的恶性冲突会少一些,跟老师发挥作用有关系。比如一些家长把游乐场当成托管地,不管不顾,那么也很容易出现冲突。)


所以我们从环境选择上就要注意。


特别是小龄的孩子,自己独自面对冲突、处理冲突的能力还不足。需要家长在旁边密切注意,提前预防冲突的发生,比事后再想怎么处理容易得多。


孩子都是很敏感的,他们会敏锐的感知到环境、情况的变化,但是他们的解读能力是比较弱的。

比如,有些3-4岁的孩子在游乐场玩,一旦发现其他小朋友进入他的领地,
他们眼中的解释可能是:来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小朋友,可能会打扰我玩。 

基于这个预警,当其它小朋友真的出现这样的动作时(突然靠近他、碰他正在玩的玩具),他很可能就会比较激烈响应,甚至产生攻击行为。

如果家长提前做一些翻译,比如:有个小朋友来了,他可能也想在这里玩。 我们稍微给他让点地方。 


有这样一句解读之后,大孩子就能顺利解读这件事情。 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。


同样的,对于小一些孩子的家长,同样也是可以对情况做出一些预判,提前预见到潜在的风险。比如,在小孩子贸然走近大孩子之前,先进行提示,“玩具大哥哥正在玩,我们可能要等一下”,并跟大孩子打招呼,这很可能会减少受攻击性的可能。



03

“打人者”的背后


评论里,大家最困扰的莫过于,遇上“故意打人”家长又不管的情况,

“故意打人”是表面的行为,透过行为去看情绪和想法,一般来说是愤怒,打人孩子的愤怒有何而来呢?
我观察下来,比较常见的情况有:


1 他觉得游乐场的东西是属于他,认为别人动了他的东西,所以愤怒。

2 他觉得这片地方是他先到的,属于他,不希望别人入侵他的领地。
3 他觉得小龄的孩子能力不足,想拒绝和小龄孩子玩。

如果孩子的愤怒只懂得用行为来发泄,或者觉得暴力能解决问题,他就比较容易发生动手的情况。而告诉孩子物权,界限,告诉他要懂得轮流,是靠家庭长期的耐心的教育的结果,只有明白这一点,愤怒才能消减,打人的行为才会减少。

蛋蛋小时候也在游乐场或者玩耍场地被“欺负”过,如果他自己搞不定的,一般我会观察原因,跟对方交流,平息对方情绪之后,其实不打不相识有时候就能和平共处,实在没办法沟通的情况,大不了走人不玩。


但我也目睹过很多情况里,打人的那个孩子背后的情绪并没有被看到,得到的要么是没人管,让他觉得这样不要紧,要么就是粗暴的,再批评一顿被打一顿,可想而知下次这样的行为还会出现,周而复始。 


孩子改不掉的打人行为,这个因,可能就是不当教育的果。


“当成人对儿童大喊大叫、威胁儿童,使儿童羞愧以及惩罚儿童时,他们其实是在欺凌儿童,并且是在直接地教授儿童这些欺凌行为” 


“当儿童看到成人在应对问题时使用的这些不恰当行为,他们会很容易把这些不恰当行为理解为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行为”

《学前儿童冲突解决》


孩子遇到伤害,我会尝试及时干预,也会在事后,跟他复盘讨论,他当时的感受,他可以怎样做,对方的感受是什么,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,可能是什么原因,如果换位思考,他遇到这样的情况,是否能有更好的方式表达等等。



我们可以做的是保持冷静、设定界限、及时干预、解决问题。


如果孩子被打,没有还手,不必觉得愤愤不平,懂得控制情绪,懂得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式,已经是赚到了。



04

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?



以前蛋蛋奶奶也问过类似的问题:上次xxx打你,你为什么不还手?
一开始他没说话,又问起的时候,他脱口冒了一句:诶呀,因为我不想伤害别人!


在回答要不要打回去之前,我想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。

这些是否都有过思考?



客观来讲,孩子之间的冲突,很多的起源是情绪不成熟,这和蓄意反复的伤害性行为是有区别的。


别人如果无意打你,或者有时候都谈不上打,只是推拉,不必上纲上线到被故意伤害那么重,打未必是有意,还手也可能只是一时义愤。比还不还手更重要的是,教孩子分辨情况,懂得宽容(这里的宽容不是要孩子无限制圣母),在无法处理的时候,寻求大人帮助,保护自己。



05

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


高瞻(HighScope)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系列书中,有一本是关于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的,非常细致,这本书虽然是主要面向教育工作者的,但我觉得我们普通家长看,同样会收获很大。




高瞻研究所证明的儿童评价工具《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(升级版)》(COR Advantage)中提到,冲突解决是社会性和情感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部分。 

根据问题解决技能发展的情况,分为0-7个水平:


水平0:在冲突情景中,儿童继续保持他/她原有的行为。


水平1 :儿童用回避、哭、击打或咬的方式应对冲突。


水平2:儿童试图用简单的方式去解决冲突。

试图用武力(直接抢)或语言(“不”“我的!”)的方式来解决争端


水平3 :在解决与同伴冲突时,寻求成人的帮助


水平4:在成人支持下,儿童参与问题的解决,能提出解决方法或对某种解决方法表示赞同。

(从自己的角度向成人讲述发生的事情,再提示下提出解决办法。)


水平5:在没有成人支持的情况下,儿童和同伴依靠自己协商解决冲突。


水平6:儿童能够预估解决冲突的办法是否有效,并能解释原因。


水平7:儿童帮助其它儿童解决冲突。


不难看出,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要不要打回去的纠结里,那么孩子的问题解决技能,也只是停留在水平1。


很多被打的场合,孩子还有言语可以表达和控制情绪,比如说,打人不对,你打疼我了,你不可以打我,你打我我不跟你玩了,等等。

鼓励孩子跳过言语直接上手,并不是在教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,孩子也无法知道如何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。


书里面有一段话,分享给大家。

”当儿童在一个非常年幼的年龄学会了协商,用协商替代可以预见的早期攻击性行为,那么这类协商技能能从根源上阻止欺凌行为的出现。”

《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》


每一次的冲突都是学习的契机,学习描述问题,学习表达情感,学习建设性的寻找解决方案……

如果简单粗暴的应对,就丧失了可贵的学习机会。




之前还发过不少教养主题的文章,拓展链接 :


乖乖仔开始咬人打人了,怎么办?

在娃动不动就生气的年纪,情绪管理到底怎么管?

宝宝扔东西要反复捡,是不乖吗?

当孩子说“不知道”......

懂他,他就不闹



这个主题的内容非常的多,今天只是聊了其中一小部分,希望回头还有机会仔细写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,我觉得会挺有启发的。

欢迎分享你的看法,一起讨论。

大家晚安~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